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蚂蚁很酷  

No.184  科幻/惊悚  IMDb 8.1

在彻头彻尾的利益迷局中,人性的阴暗面是唯一的主宰。

血色将至  There Will Be Blood (2007)

◎译  名 血色将至
◎片  名 There Will Be Blood
◎年  代 2007
◎国  家 美国/美国
◎类  别 剧情
◎语  言 英语
◎IMDB评分 8.8/10 (29,744 votes)
◎片  长 2:22:16
◎导  演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 Paul Thomas Anderson
◎主  演 丹尼尔·戴-刘易斯 Daniel Day Lewis .....Plainview
      保罗·达诺 Paul Dano .....Eli Sunday
      凯文·J·奥康纳 Kevin J. O'Connor
      塞伦·希德 Ciarán Hinds
◎简  介 
  故事发生在1898年,是一个由家庭、忠诚、权力和石油交织一起之后衍生出来的史诗传奇……那是一个非常有煽动效果的荒凉边境地带,在一个世纪之交,加州即将进入的是一个因为石油开
采而走向繁荣昌盛的时代。我们将会跟随着丹尼尔·普莱恩维尤的脚步,他那多姿多彩的经历,就是石油年代的一个政_治性的缩影。

  丹尼尔原来是一个银矿的矿工,穷困潦倒、前途渺茫的他,还在一次意外中摔断了自己的腿。决定放手一搏的丹尼尔意外获悉一条秘密的信息,那就是位于美国西部有一个不大的小城镇,那里的土地竟然有石油不断地从地底下渗出来。丹尼尔变卖家产,带着他的儿子H·W动身前往那个几乎被灰尘与黄土覆盖了的小城镇,抓住这个对于他来说,有可能是最后一次的机会。幸运的是,丹尼尔和H·W瞅准了时机,他们的运气和财富,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成倍地积累起来,社会地位也随之迅速串升。然而随着成就越来越多,丹尼尔的灵魂也开始缺失,他成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商业骗子。花去了整整29年的时间,丹尼尔终于完成步入富豪的宏伟愿望,成为一代石油大亨,可是他也开始丧失一些人性中最基本的品质,比如说爱、希望、社区、信仰和雄心壮志,甚至还危及到了他与H·W之间的父子之情,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都是那代表着堕落与欺骗、滚动着的石油。
  当**冒头,一位象征着纯洁和信仰、魅力非凡的传教士伊利·桑迪也步入这片腐朽的土地,于是,一场发生在财富、工业与宗教的圣洁、忠诚之间的冲撞展开了……如果说富有的企业家是那
种善于玩弄手段的骗子,那么传教士则更像是某种阴谋家,当矛盾被不断激化的时候,即使是道德上最不明确的划定,也是让人感到无比信服的。

  这是一部石油大亨的家族史诗,展现了贪婪、腐败以及对美国梦的追求,某种程度上讲,《血色将至》不仅是一部个人史诗,它也是美利坚合众国的西部开发史乃至建国史的缩影,更是凝聚着每个个人、实体和国家迅速崛起又迅速瓦解的饱尝代价的灵魂蜕变史的缩影。

  石油,是美国的原罪,现在更几乎成为困扰整个人类的世纪梦魇。2007年美国影坛那些良莠不齐的政治电影无不与此相关,它们或者探讨政治与媒体的幕后媾和,如《狮入羊口》(Lions for Lambs,2007);或者深究国家利益对个体利益的无情蹂躏,如《决战以拉谷》(In the Valley of Elah,2007)、《引渡》(Rendition,2007);或者跨越地域思考种族仇恨对情感共同体带来的巨大伤害,如《追风筝的人》(The Kite Runner,2007)、《国王》(Kings,2007),唯有《血色将至》,是将矛头直接指向罪恶的源头,它在这个埋下罪恶种子的时代里寻找线索——向上质疑非理性宗教的价值,向下探讨经济开发对人性泯灭负有的责任,而在中间盘旋不去的,是对个人存在价值的深沉思考。

  《血色将至》的灵感来自作家厄普顿·辛克莱尔1927年的小说《石油!》(Oil!),在看过原著之前,很难确定安德森究竟对小说进行了怎样的改编,但可以想象的是,影片在努力塑造丹尼尔·普莱维的黑色人生这一主线的同时,有意强化了这位石油大亨和乡村牧师保罗·桑迪之间的对立和换位,这一处理,不仅丰富了丹尼尔·普莱维作为魔鬼的意志,同时,也是安德森对自己一向怀疑的宗教进行的一次最大限度的嘲弄,而这一点,很可能正是最终影响了奥斯卡评委投票结果的关键。

  最初,年轻的牧师保罗·桑迪打着兴建当地教堂的神圣名义,邀请丹尼尔到小波士顿镇开发石油,作为回报,他希望得到5000美元酬金来修建教堂,但丹尼尔一眼看穿了这个披着神袍的利欲熏心的“上帝使者”,他获得了油田,却没有兑现他关于酬金的诺言(直到影片结束也没有),不是因为他舍不得这笔钱,他只是不屑于向一个卑鄙的可怜虫施舍怜悯,尤其是一个打着上帝旗号的可怜虫。

  在这两个人物身上体现的,不是简单的物质和精神的对立(况且保罗代表的精神力量本身是扭曲的、非正面的),甚至也不是简单的对上帝的怀疑,安德森通过丹尼尔·普莱维这个离经叛道者向美国这个清教徒国家发出的,是最危险的挑衅和最严峻的挑战。影片的最后高潮部分,孤独的暴君丹尼尔不仅一雪前耻,让前来索取金钱的牧师保罗原形毕露,还迫使这个基督教道德的化身,亲口喊出了“我是个冒牌先知,上帝是迷信的产物!”这一大逆不道的宣誓。这是个足够凶狠的诅咒,可他(既是丹尼尔,又是安德森)竟然还要保罗“用令人信服的语气说出来,用你布道的口气说!”而且连续说了8遍。

  奥斯卡评委纵然个个是品格高尚的理性主义者,他们深信“上帝并不存在”,而且也清楚《血色将至》,这一“21世纪的《公民凯恩》”的不朽价值,他们也决不能为这部电影戴上“最佳影片”的桂冠,他们唯一能做的是把表演奖颁给丹尼尔·戴—刘易斯,这不仅因为“如果丹尼尔·戴—刘易斯没有赢得奥斯卡影帝,那我们就要改写对于‘演技’的定义了,他与任何伟大表演都不同——他更伟大!”(《丹佛邮报》),更因为另一个事实——丹尼尔·普莱维对上帝信仰(代表着人类的所有光明信仰)的决绝态度,不仅仅是这个角色在地狱向人性边际发出的绝望吼叫,它也宣告着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本人对基督教伪善一面的深深不屑。

  如果我远道而来,却发现你是一个骗子,我会揪出你,让你加倍还我的钱,你懂吗?

  安德森的影片不是美国梦,是美国梦魇,观众将随着影片进入烈火熊熊的地狱,每个人都将在其中得到沸腾和诅咒。——《纽约时报》

  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图右)在为影片主演丹尼尔·戴—刘易斯说戏。保罗·托马斯·安德森是因为丹尼尔·戴—刘易斯和保罗·达诺在《杰克和罗斯的情歌》(The Ballad of Jack and Rose,2005)中的出色演绎而找上了他们俩。

评论
热度(3)
© 蚂蚁很酷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