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蚂蚁很酷  

No.228  婚姻的折磨  IMDb 8.0

这是历史上唯一一部获得奥斯卡所有奖项提名的影片。

灵欲春宵  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 (1966)

你真的认为我会杀你吗,玛莎?

你杀我?真是笑话。

好,有一天我会的。

◎译  名 灵欲春宵/谁怕弗吉尼亚·沃尔夫

◎片  名 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

◎年  代 1966

◎国  家 美国

◎类  别 剧情

◎语  言 英语/拉丁语/西班牙语

◎上映日期 1966-06-22

◎IMDb评分  8.1/10 from 58,211 users

◎IMDb链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1184/

◎豆瓣评分 7.9/10 from 2,540 users

◎豆瓣链接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295137/

◎片  长 131 分钟

◎导  演 迈克·尼科尔斯 Mike Nichols

◎主  演 伊丽莎白·泰勒 Elizabeth Taylor

      理查德·伯顿 Richard Burton

      乔治·席格 George Segal

      桑迪·丹尼斯 Sandy Dennis

◎简  介

  剧情描写教授和他的妻子发生了矛盾冲突,妻子设下圈套,请一对很有才华的年轻夫妇吃饭,并伺机与那位年轻的丈夫调情。调情未遂就歇斯底里大发作,几乎毁了那年轻的一对。影片揭示了美国社会、家庭、婚姻关系上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上流社会知识分子阶层的虚伪和丑行,探讨了道德的标准和界限问题。

◎获奖情况

  第39届奥斯卡金像奖  (1967)

  最佳影片(提名) 恩斯特·莱赫曼

  最佳导演(提名) 迈克·尼科尔斯

  最佳男主角(提名) 理查德·伯顿

  最佳女主角 伊丽莎白·泰勒

  最佳男配角(提名) 乔治·席格

  最佳女配角 桑迪·丹尼斯

  最佳改编剧本(提名) 恩斯特·莱赫曼

  最佳剪辑(提名) 萨姆•奥斯廷

  黑白片最佳摄影 哈斯克尔·韦克斯勒

  最佳音响(提名) George Groves

  黑白片最佳艺术指导和布景 Richard Sylbert / George James Hopkins

  黑白片最佳服装设计 Irene Sharaff

  最佳原创配乐(提名) 阿历克斯·诺斯

  最佳原创配乐(提名) 阿历克斯·诺斯

       在理查德·耶慈(Richard Yates)的小说《革命之路》(Revolutionary Road)一书中,当精神病患者约翰质问书中这对夫妇想要逃离的是什么,他给出的答案是“无望的空虚”。如果你想继续体验这种“无望的空虚”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番生活图景,1966年出品的美国电影《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蓝本。

       迈克·尼科尔斯被授予了AFI终身成就奖,作为他的电影导演处女作,本片对于国内观众而言,似乎远没有《毕业生》(见本书第二卷第197位)那样的认知度。这部由同名经典舞台剧(■注1)改编而来的影片中,最有名的片段,是玛莎、尼克和哈尼三人在客厅的沙发上对乔治的“过往糗事”放声大笑,同时乔治离开房间到储藏室拿出了一把猎枪,对着妻子的后背扣动了扳机——出乎意料的是,这个惊恐万分的场面,却随着枪口伸出并打开了一把样式优雅的阳伞瞬间转成哄堂大笑。相比《毕业生》中那股温文尔雅回味悠长的迷惘,本片则是截然不同的一番味道,宛如一场刀锋上上演的“死亡之舞”。整个故事的时间跨度,不过是后半夜的短短四五个小时,但是四个主人公之间无休无止、电光火石般的争吵与咒骂,攻击与报复,却令人身心俱疲。

       影片开始后不久,当女人们走上楼梯,男人们共处一室时,作为客人的尼克询问男主人乔治是否有子嗣的时候,乔治给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回答:“你需要自己去发现”。事实上,从进入影片一开始,观众就如同这个充满野心的年轻人一样,被带到了一个鬼魅阴森的迷宫之中,片头那段宁静舒缓的外景只是美丽的外表,推开门后迎面而来的却是满屋子的一片狼籍。随着剧情的发展与推进,我们渐渐发现自己已经难以分辨哪一件事是真的,哪一件事是假的。各种谎言和幻象充斥在这个剑拔弩张的家庭派对之中,将真相一层层严密地封锁起来,甚至年轻夫妇自己的背后,亦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电影的改编与爱德华·阿尔比的原剧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将第二幕“巫婆的欢宴”——这段最为鲜血淋漓的场景搬出了乔治夫妇的住宅,移到一个路边的舞厅。正如导演所期望的,这个恰当的改变不止延伸了本片的舞台空间,还增添了许多戏剧性和新鲜感。在这一幕的故事开始前,影片先让我们欣赏了哈尼一段疯疯癫癫的独舞——这个神来之笔出自演员桑迪·丹尼斯(■注2)自己的主意,很大程度上令观众更多地注意到了这个在三个人的战争中一直游离在外的人物。

       和绝大多数成功的舞台剧影像化改编一样,本片极其出色的摄影与剪辑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美国影史上,本片创造了许多的第一次——同时也留下了一个“最后一次”:是最后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黑白摄影奖的电影。和如今不少优秀的黑白电影一样,本片也是用彩色摄影机完成拍摄后,然后再处理成黑白色调。哈斯克尔·韦克斯勒的摄影为影片勾勒出一副荒诞、神秘鬼魅的氛围,每一次镜头的快速运动往往都伴随着情绪的激烈转换。

       即使在如此众多的关于婚姻题材的文艺作品中(比如篇头所提到的《革命之路》),像本片中的乔治与玛莎这样复杂而荒诞的矛盾刻画亦是十分少见的——如此鲜血淋漓的爱,如此水火不容的恨。到最后,似乎很难说清楚他们是爱对方多一些,还是恨对方多一些。当然,这个剧也并非只是他们俩的婚姻故事,也许观众还需要对上世纪60年代那个压抑窒息的美国社会背景,和片中不时埋藏的各种隐喻有了更多的了解,才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本剧的深层涵义。

       有趣的是,当最为荒诞离奇的那个秘密终于揭晓,飞扬跋扈的玛莎被彻底击溃,我们却观察不到任何那种熟悉的报复的快感。正如原剧中这一幕的标题“驱魔”所示,这个终极游戏突然带上了些许救赎的意味——只是,戏外的故事却又让我们陷入了悲观之中:主演本片的理查德·伯顿和伊丽莎白·泰勒夫妇,经历离婚又复婚,最后仍是以悲剧收场。

■注1:爱德华·阿尔比创作,他也名列本片的编剧名单之一。

■注2:桑迪凭借本片中的杰出演出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配角。

影片的改编、制作、导演和表演都堪称颠峰手笔。——《综艺》

评论
热度(2)
© 蚂蚁很酷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