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蚂蚁很酷  

No.230  法国/传记  IMDb 8.0

如果你想看一部法国版“花木兰”英勇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战争片,那么你不如去看吕克·贝松的《圣女贞德》(Jeanne d'Arc, 1999)。因为本片完全放弃了战争场面,大部分镜头都在室内完成。

圣女贞德蒙难记  La passion de Jeanne d'Arc (1928)

导演:卡尔·西奥多·德莱叶

编剧:卡尔·西奥多·德莱叶

           约瑟芬·德尔塔尔

主演:玛利亚·法奥康涅蒂/安托南·阿尔托

片长:110分钟

       《圣女贞德蒙难记》是有史以来最优异的影片。影片在画面上对于历史的还原几乎可以假乱真。——莫当特·海尔,《纽约时报》

       在2007的戛纳影展60周年三分钟短片集——阿托姆·伊戈扬的《Artaud Double Bill》里,女人在电影院里看的那部老电影,就是卡尔·德莱叶的《圣女贞德受难记》:女人凝视电影画面良久,发短信对她的朋友说:“阿尔托真美!”

       阿尔托在《圣女贞德受难记》中扮演一位同情贞德的僧侣,他的表演非常到位;或者说,在这部被称为默片时代的伟大句号的电影中,每一名演员都体现出了他们不可复制的出色演技,其中扮演贞德的玛利亚·法奥康涅蒂,演技更是无愧于她的主角地位,她身上的每一个部分都能够诉说剧情,她的每一个表情我都想要收藏。

       卡尔·德莱叶版本的贞德可能也是我所看到的最好的贞德,非常地纯粹和深刻,从另一方面来讲,即使将她摆在今天,也依然透着一种前卫精神。这部默片时代的作品,其中的演员非但演技不可在今日被复制,连他们本身所表现的气质,在当代也是无人能及的。玛利亚·法奥康涅蒂在电影里也不能算是个美人,但她饰演的贞德使人为之折服,她眼中的纯洁与坚定,女性特有的柔弱,以及种种表情的结合(即使短时间内的同一个动作,剧情的转变也能从她的脸上准确地被读出,这就是为什么即使不认识片中文字的人们依然能看懂这部电影的原因)。没有一个女演员在演技上使人如此震动。她就是贞德,她无懈可击。这是默片时代电影的伟大之处,也许同样是已经失传的精华。

       那帮反面人物也刻画得非常好。他们在审问贞德时谐谑得近乎调戏的笑容,他们有失风范的小动作,他们惟恐不能加害于少女的紧张神情,以及在贞德终于掉进他们语言圈套时的得意脸色,可谓淋漓尽致。而贞德,她作为人对惨死的恐惧,以及作为弱势者(某种程度上讲,她的女性身份)对强权的寄望,以及她本身的信仰同她的信仰的合法代表之间的抗衡,通过她一个眼神观众就能看得清清楚楚。阿尔托扮演的僧侣,正义、严肃、坚毅中带有男性的柔和面,从他对审判的当场反驳,他对贞德的一次次提醒和关怀,他面对贞德的供认时的表情变化,以及在火刑中为贞德举起的十字架,也表现得一览无余。

       电影快结束时的火刑拍得惊心动魄,没有火在人身上烧着的镜头,更没有皮肤焦烂的场景,但贞德的神色,以及一段又一段侧面描述,使它呈现出后人所不能及的震撼效果,这种效果直达心灵,而非视觉。贞德在火刑柱上由哭泣到挣扎,最后慢慢倒下,变成焦炭,镇压则由对她扩散到了对她的拥护者。

       事实上,这部电影本身也经历了火刑。现在人们看见的《圣女贞德受难记》都是80年代的版本,这个版本从两场大火中幸存下来,被配上了与之还算相配的音乐(■注)。

       在戛纳影展60周年三分钟短片集里,还有另一位导演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向默片时代的敬意,它就是曼努埃尔·德·奥里维拉的《赫鲁晓夫与罗马教皇的唯一一次会面》,但默片在由当代人拍出时,显然已成明日黄花,无法完全重现其真正的魅力。

■注:市面上流传的版本是1981年在荷兰一家精神病院被发现的,据称非常接近原版(已葬身火海),但有些版本只有82分钟。导演拒绝使用音乐伴奏,而主要利用光影对比和多角度地对人物进行面部特写来渲染人和复杂的内心世界,后世人们看到的配乐来自受该片启发而创作的歌剧。

评论
热度(1)
© 蚂蚁很酷 | Powered by LOFTER